2025 年 8 月 22 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颁奖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石玉钢、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出席。副省长王学勤宣读了省政府关于 2024 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王宁书记做了部署讲话,强调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对大连理工大学与龙陵县联合开展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赋能龙陵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根据记录整理的王宁书记的讲话要点。
第一,着力构建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烟草、有色金属等传统的产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等一些未来产业,不断地健全科研力量的响应机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的科技攻关,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技术的底座。同时要把顶天立地结合起来。我们要抓前端,推终端,促后端。贯通从研发到产品的全产业链,孵化从0到1的原始创新,拓展从1到N的广泛应用。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走下田间地头,走进企业车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第二,要着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是关键。我们要坚持一手抓龙头企业,一手抓专精特新的小企业,构筑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型企业的梯次培育,推动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向重点实验室开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型技术企业、科技型引领企业。继续选派好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导师,搭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桥梁,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孕育丰硕的创新成果。
另外一个方面,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地区的合作,通过共建园区、院士专家招商等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落地企业同步布局研发中心。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这个新时代,依托绿电优势,大力引进算力、算法等头部企业,以绿电加智算推动重点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第三,要着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要通过抓改革、优服务、建平台,推动科技成果更顺畅、更快捷地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让先进的技术在应用中落地生金。
要以改革激发转化应用的活力,完善科技成果的确权、评价、交易、收益分配等机制,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改革,为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松绑赋能,解决好“愿转”的问题。
我们要以服务畅通转化应用渠道,进一步做强技术交易市场,强化科技中介的组织能力,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发挥好牵线搭桥的作用,推进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解决好“会转”的问题。
我们要以平台保障转化应用落地,依托高校、园区、企业,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式验证平台的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具身智能、高端文旅装备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先行先试。我们要立足云南气候、地形、资源等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不断拓宽低空技术在农业、旅游、防灾减灾、边境管控等领域的应用范围,解决好“能转”的问题。
第四,要着力引育各类的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人才是支撑,是基础。我们要打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深入实施兴滇人才计划,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精心用才,以人才之志托举科技之兴、产业之强。
我们要精准引育一些高端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加大柔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强与大院、大所、链主企业的深度合作,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专业工程师、创新研发专家、候鸟性人才,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以事业招引人才,以人才成就事业。
要提升本土的培养培育能力,加快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支持各高校聚焦三大经济,建强优势学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云岭工匠。
我们还要让年轻人才挑大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和培养的机制,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牵头承担科技项目,参与建设创新平台,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第五,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金融是重要的保障。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金融资本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重点产业创新的支持和帮助,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的沃土。
我们要用好融信服的平台,有序开展科技创新融资贷款的贴息、免申即享的试点,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的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的服务范围,不断丰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进一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缺渠道的难题。
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政府引导资金体系,提升管理运作水平,以国有资本撬动天使资金、风险投资等发展,推动金融资本能够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要推进投融资供需对接,发展科技金融既是科技界的事,也是金融界的事,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同题共答,促进融资和投资精准对接,支持企业直接融资,用好科创债、科技创新再贷款的新政策,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第六,要着重扩大科技开放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的融合,开放合作是现实的需求。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前沿,具有内引外联、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我们要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的网络,让云南成为创新要素汇聚、创新活力迸发的新高地。
我们要进一步做强腾冲科学家论坛,通过论坛构建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长期合作的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合作,吸引海内外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参与论坛的建设,同时来云南旅居、科研和投资。
我们要推动科技入滇进一步提质增效,用好中央单位的定点帮扶、沪滇协作等机制,进一步打造彩云会的科创品牌,强化央地协同、省际合作、政企联动,招引一批掌握硬核技术的企业和团队来云南创新。
同时我们还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的合作空间,积极探索RCEP国际教育合作区的建设,发挥我省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加快出海,造福当地,更好地服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今天我讲的做好后面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各地区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创新文化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我们要持续引导,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全社会氛围。
科技部门要编制好“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谋划好科技的重大项目、重要设施和重点工程,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建设。我们全省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的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专业之能融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火热实践中。